清代乾隆年間遭逢林爽文事件,六張犁庄(今竹北六家地區)林先坤公因率子弟兵丁防禦,並聯合王廷昌公、陳資雲公、劉朝珍公等數股粵眾之力,奮勇抗敵,厥功至偉。征戰中,犧牲成仁義民軍先烈達兩百餘人,獲乾隆特頒親筆「褒忠」敕旨,以為獎勵。其後林先坤公邀集地方領袖劉朝珍公、王廷昌公、黃宗旺公、吳立貴公等人,倡議建廟崇祀,以慰先烈在天之靈。義民節傳統的祭典儀式有:起燈篙、放水燈、挑擔、黑令旗回娘家、大士爺等,由位於新竹、桃園地區的15大庄輪值主普舉辦,迄今超過220年。祭拜的儀式遂延續成為臺灣客家人獨特信仰,也讓義民爺成為標準的臺灣地方神明。
由於義民節在農曆七月間,因此常與鬼月中元祭典一起舉行,結合了中元節普渡眾生的悲天憫人情懷,也融合尊祭保衛鄉土犧牲生命英靈的神聖意義。每年七月,全臺各地的義民廟都會舉辦義民祭活動,而新埔義民廟由於是全國各地義民廟的本廟,代表著客家的信仰中心,每年新埔義民廟所舉辦的義民祭,不但歷史最悠久、場面最盛大、最具代表性、最受到重視,全省義民分廟更會齊聚回娘家,在祭祀活動中傳承義民爺的忠義精神。
新竹縣義民節活動自2001年全球客家文化節起至2017年的新竹縣義民文化祭,已舉辦了第17個年頭了,並每一年活動都在精心的設計規劃之下,不斷的從傳統客家文化中創新,蛻變成全台矚目的節慶活動。希望無論哪一個族群只要在台灣這片土地上,都能得到義民爺爺的保佑,讓義民爺的精神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,讓下一代的子子孫孫在義民爺的庇佑下快樂的成長,發揚義民爺愛鄉愛土的精神,愛惜台灣這塊美麗的寶島,才不辜負義民爺為家園的安定與繁榮所做的犧牲,更希望祖先們的遺留下來的傳統及文化可以永續傳承,而不被遺忘,我們更期許「義民節」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之下,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,不再只是客家人的義民節,而是不分外省、客、閩籍的義民節,為發揚義民爺保鄉衛土忠義奉獻的精神,將使民眾更深入去了解義民的意涵,體驗客家文化,進而促進客家文化的傳承,特辦理本活動,讓客家人的熱情散佈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,不分省籍、種族、國籍,世界各國的人士都能一起參與義民祭的活動,藉此促進民族的融合,讓活動能夠推向國際,讓更多的人能秉持著義民精神共同為愛這塊寶島而努力。
節慶緣由
漢人最早開墾新埔地區的記載是雍正年間,到了乾隆49年,新埔則已出現來自陸豐及鎮平的粵籍移民聚落「新埔庄」之名也在此時開始使用,到了19世紀初期的清嘉慶年間,新埔街庄已經成為米、蔗糖、茶葉和樟腦等重要農產品的集散地,19世紀中葉,新埔的商業發展達到高峰。光緒15年僅有新埔與竹東稱「街」,其他地區只能稱作「庄」,新埔當年的開發繁榮可見一般。
新埔花燈遊行可考於昭和5年、12年,民國55年為大迎,大迎常達數夜,其他元宵小迎一夜而已。迎花燈分街頭、街尾;以火炬、大鼓陣、燈籠、麒麟、獅、象、錦閣,加上花燈詩句,套上行動劇,化妝踩街,相互讚賞或諷刺來反映當時社會型態與人民生活。早期新埔的花燈遊行,最先出動為油缸火〈火炬〉接續為大鼓陣,聲光浩蕩使全鎮沸然,跟在其後為麒麟、獅、象,而後燈籠景閣遊行。
錦閣〈又稱藝閣〉上有裝扮歷史人物者,或貂蟬,或孫悟空,燈籠錦閣周圍則有詩聯詩句,為新埔獨創。而花燈詩句,乃真正新埔文化,雖多俗,然與新埔風物契合,最具代表性,且其詩句,全用客語,今日視之,實為客家文學之珍寶。新埔花燈風雅有餘,趣味十足,遠近馳名,名震遐邇。
近年客委會、縣文化局、鎮公所等單位希望能傳承燈籠的技藝,加以國民經濟水準日益提高,因而停辦中斷了四十餘年的新埔鬧花燈遊行,於99年度由鎮公所先期舉辦社區花燈製作研習為主軸,加上本鎮民俗技師劉興星,擔任研習老師,一種歷史使命感,讓劉老師和有心讓新埔花燈故鄉重現的學員們大力奔走下,新埔迎花燈節慶活動在客家天穿日的夜晚,再度重現於新埔的街頭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