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甲媽祖遶境的演變

在很多年前,大甲媽祖前往北港進香,其實只是個規模數十人的隊伍,當時並沒有太多外力的支援資助,團隊沿途一步一步從大甲跋山涉水到北港,幾乎可用篳路藍縷形容。

現在的遶境不僅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信徒在每年農曆三月共襄盛舉,沿途更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儀式或迎駕陣仗,還有許多提供美食的點心站,在在都豐富了這場遶境文化,而在真正走一遭之前,不妨先了解大甲媽祖遶境的變遷,看看這場台灣宗教界的盛事,是如何發展演變。

若我們依目的地劃分,大致可將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分為三個階段:回祖廟時期、北港朝天宮時期、新港奉天宮時期。

【回祖廟時期】

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香火,最早源於清雍正年間,由先民林永興自湄洲祖廟恭請神像來台,而從當地老一輩的口述歷史可以得知,早在鎮瀾宮創建初期,大甲便有回湄洲祖廟進香謁祖的習慣,當時大多由當地居民及商行安排,從附近的大安鄉(現改為「大安區」)大安港或溫寮港搭乘帆船出海,而這個活動,被稱為「回祖廟」。

但當時「回祖廟」的次數並不像現在每年的遶境一樣頻繁,主要原因是當時航海及造船的技術還不夠成熟,每次橫渡台灣海峽回湄洲謁祖進香都是場冒險,加上渡海所費不貲,居民常常得等待農作物豐收,將稻米或農作物賣得好價錢才能存夠盤纏,如此一來,往往都得等個十二年或十多年,才能回一次祖廟。

【北港朝天宮時期】

雖然「回祖廟」早從創建初期便已開始,然而這樣的傳統在日據時期(清末民初)卻因故停止,日本政府為嚴禁兩岸往來,實行了海禁,同時也因為大安港泥沙淤積,不堪使用而廢港,「回祖廟」的活動於是宣告停止作罷。

同時,在那個時期,位於北港的朝天宮已經是頗富盛名的媽祖廟,台灣各地有許多媽祖廟都會定期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,因此香火非常鼎盛,而鎮瀾宮無法回祖廟謁祖,在因緣際會之下,開啟了前往北港朝天宮的路程。

鎮瀾宮會前往北港進香的原因,據說是因為北港朝天宮供奉了媽祖的父母親(聖父母),在無法回到湄洲祖廟謁祖的情況下,前往供奉聖父母的朝天宮,某種程度上替代、彌補了無法回祖廟謁祖的缺憾,加上大甲有幾位牛販會固定前往北港牛墟交易,在這些牛販的帶路下,大甲媽祖正是在大正3年(1914年)前往北港進香。

【新港奉天宮時期】

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的活動維持了數十年,末期卻出現了新的爭議而有了變化,而剛好民國76年(1987年)為媽祖昇天一千年,鎮瀾宮適逢其會,便決定回一趟祖廟,而且也請回了湄洲媽以及媽祖的父母神像,並與祖廟締結為「至親廟」,將與祖廟中斷已久的香火再次延續,這樣的行動,為的就是確立大甲媽祖是由湄洲祖廟分靈的正統地位。

隔年,民國77年(1988年)並毅然決定將進香的地點改為新港奉天宮,自此,大甲媽祖從「北港朝天宮進香」進入了「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」,維持至今。

大甲媽祖遶境,在媒體報導及政治人物參與的推波助瀾下,知名度水漲船高,每年約莫農曆三月開始遶境,會有來自台灣各地的信徒前來參與,隊伍聲勢浩大,從台中市大甲區出發,沿途經過台中市、彰化縣、雲林縣,抵達嘉義縣新港,一共橫跨四個縣市,路程長達三百多公里,參與的信徒更以數十萬計,因此,大甲媽祖遶境與天主教─梵諦岡的耶誕彌撒、回教─麥加的朝聖,一同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,當之無愧。

   



最佳瀏覽解析度:1920 * 1080   臺灣心 媽祖情
本網站建議使用最新版本的IE 、Microsoft Edge 、Google Chrome 、Mozilla Firefox 和 Safari 瀏覽器,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