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鎮瀾宮的媽祖
|
【大甲鎮瀾宮 天上聖母】 |
關於大甲鎮瀾宮裡所供奉的五尊媽祖,有這麼一距厘語:「大媽坐殿,二媽吃便、三媽愛人扛、四媽閹尻州、五媽五媽會」。
●大媽
指鎮殿媽祖,是鎮瀾宮內最大型的一尊神像,身穿龍袍,肩披霞帔,腳穿麟靴。終年坐在殿中供信徒祈求膜拜。身旁有書童、印童服侍。據說鎮殿媽祖是軟身媽祖,手腳身體都可以自由轉動,二次大戰期間,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,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;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,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,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,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。大甲鎮瀾宮鎮殿媽祖神像頭戴鳳冠、身穿龍袍、雙手盤靠、十指互拱。雙眼垂瞼下望、神前一方磚,與神明眼神交互映對。神像垂瞼下望有慈悲、反省、與內斂的氣質,左右隨侍的是她的侍女。
●二媽
坐在大媽的前面,陪祀為印童、劍童,據說神像特別重。二媽與大媽一樣,都是長年鎮守於廟中,有趣的是,由於信徒來此參拜媽祖,通常都把目光集中於最醒目的大媽身上,因此通常也都由大媽處理信徒的事情,而二媽地位崇高,指領受香火而不用處理信徒的事情,所以才有「二媽吃便」(臺語,意指撿現成便宜) 一說。
●三媽
民國六十年前後所雕造的媽祖神像。民國七十六年董監事初次前往湄州媽祖進香,因對大陸狀況不熟悉,不敢貿然以開基湄州媽祖前往,向媽祖擲茭卜問,媽祖示意以編號三的「三媽」前往。翌年再度前往湄州時,卜問亦然,自此以後前往湄州進香,遂都以這尊三媽前往。
●三媽(副爐媽)
是副爐媽高度八寸,依照神像雕刻的劍帶裝飾,當為清朝中葉的作品。這尊媽祖早年被稱為「三媽」,配祀的兩位將軍為武裝打扮、打赤腳的千里眼、順風耳(因外出進香難免有紛,需要以武裝的兩位將軍鎮壓)。
據故老相傳,清朝年間大甲人十二年一度往湄州進香,即以這尊「三媽」擔綱前往,因此百姓戲稱為「三媽愛人扛」。
日治時代中葉,本宮開始前往北港進香,初以四媽為正爐主媽擔綱南下,「三媽」因神像較小,遂改由副爐主迎請,並於「四媽」南下進香歸來之際,由副爐主備轎請「三媽」前往水汴頭迎接。北港進香數次之後,在副爐主的要求下,「三媽」與「四媽」同時坐轎南下北港進香,「四媽」坐中尊,「三媽」坐小邊。
「三媽」也曾經被請去開藥方,因此座底也有一小洞,卜頭家、爐主的年代裡,每於農曆三月廿四過爐以後,住在副爐主家中,日後廟內媽祖神像編號時,遂不納入標號,以「副爐媽」尊稱之,簡稱為「副爐」。
●四媽(正爐媽)
陪祀為文身千里眼、順風耳將軍,專負責醫療,去經常被信徒請回家,藉由乩身請媽祖開草藥治病,神意常指示刮下神像底座的木屑作為藥引,久而久之,被挖出了不小的洞,所以稱「閹尻川」。現已經用鐵皮封起來。後來,在大甲媽祖開始往北港進香後,加上日據時代西醫逐漸普遍,四媽才不再外出看病。
●五媽
五媽已不在鎮瀾宮中,另有「五媽會」奉敬,每年擲筊卜爐主,住在大甲的民家,所以才稱「五媽會」。
●開基媽
是鎮瀾宮傳承下來最古老的媽祖,頭戴九條冕旒,身穿明朝服裝,是臺灣少數天妃造型的媽祖神像。
●湄洲媽
瀾宮中的湄州媽是民國76年(1987年)農曆9月9日,董監事們突破政治限制,前往大陸湄州參加媽祖升天一千年紀念活動,請回的湄州媽祖。大甲信徒均稱,大陸因經濟不好,因此媽祖顯得有點消瘦。不過大陸宣稱,大陸雕刻的媽祖以年輕女神為依據,台灣是以中年神韻為版本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