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源與特色
辦桌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國的北宋時期,當時設有所謂的「四司六局」是專門從事筵宴服務的機構,與現代的辦桌行業雷同。但是要追究臺灣的辦桌文化,最早在清朝統治時期就有,不過當時通常是富裕人家請廚師到家中負責料理菜餚。由於臺灣的辦桌,是受明清時期福建移民潮所帶來的飲食文化,因此臺灣傳統辦桌的菜色多以福建菜為主(如:佛跳牆),但之後受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的影響,辦桌的菜色除了原本的閩南菜,也加入了日本的生魚片料理以及隨國民政府傳來臺灣的外省菜,在多元融合的背景下,臺灣人也逐漸找到屬於自己風味的臺灣菜,使得臺灣菜顯得更加的多元化。

現今的「辦桌」即一般人所稱的「外燴」,指的是專門承攬宴席包辦的餐飲業者,由廚師到客戶所指定的地點備餐,並安排完整宴席服務的一項活動,且通常具有設宴時間不固定、設宴地點不固定以及參與宴會人員無特定的三種特性,因此也有人將此類型的辦桌,稱作「流水席」。此外,在一些筵席當中,東家為了讓氣氛更加熱絡,多半會加入一些娛樂性節目,像是在活動會場架起小型舞台請人上去唱唱歌、跳跳舞,這也是台灣辦桌文化的特色之一。「辦桌」一詞其實是以台語發音,指的是辦好桌上的料理,即是煮上一桌好菜,好讓客人可以飽餐一頓,而在辦桌活動中,是由總舖師負責主導與決定整個宴會的菜色和流程。
起源與特色
 
本網站需安裝FlashPlayer 11. Copyright © 2013 「辦桌」台灣民間傳統的宴客文化.
請使用1280×720(16:9)或更高之解析度. 建議使用IE9+、Google Chrome、Firefox最新版本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