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竹車站位於中華民國新竹市東區。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、內灣線的鐵路車站,六家線亦以此站為折返點。新竹車站是劉銘傳鐵路的終點。日治時期時將原有路線部分改線,並計畫向南興建縱貫鐵路,同時將新竹車站改建為木造站房。現今站體於大正二年(1913年)完工,建築樣式結合了巴洛克風格與德式哥德風,具有陡斜的屋頂,加上厚實的紅磚牆壁,讓設計繁複的建築更顯莊重,線條分明的設計點綴著細緻的裝飾。二戰後整修的樣子與原設計較不同。是中華民國最古老的現役站房。

  新竹車站是中華民國現存最古老的車站,並被列入國定古蹟。現役站房起建於明治四十一年(1908年),至大正二年(1913年)竣工,由鐵道部技師松崎萬長(松崎萬長)設計。松崎於明治四十年(1907年)任職於總督府土木局,後也擔任基隆車站(已拆除)與台灣鐵道飯店(二戰時炸毀)的建築師。松崎的設計採用德國哥德式建築的造型元素,融合盛行於大正、昭和初期的巴洛克式樣,為德式建築於臺灣的代表作。其建築風格迥異於同時期總督府所建造的其他官廳建築,包括臺灣總督府(今總統府),後者主要是採英國古典式建築風格。此外,新竹車站係採仿石壁建築,而非紅磚壁體,在正值台灣興起紅磚建築潮流的1910年代(如西門紅樓與三井倉庫),新竹車站是個異例。 站房具二段式陡峭屋頂,上覆銅瓦,並以細短石柱收邊,以多立克柱式收尾,造型雄偉。屋頂前段下方開有兩個牛眼窗。中間聳立的盔甲式鐘塔取自羅馬式穹頂,具有引進標準時間的報時意義。玄關設計為突出的拱門,上方有三角形的山牆,曾一度被電子鐘遮擋。牆壁在戰後曾改為白牆黃柱式的粉刷,直至2000年新竹市政府復原其洗石子牆面,並將屋頂換為綠瓦,鐘塔的時鐘也同時恢復運行。玄關石柱因臺基的加高,柱子不長,也是屬於多立克式柱的變體,上方拱門兩側各置一個瓶狀圓柱,且下方刻意墊高。大門內側以山牆與托斯卡納壁柱裝飾。站房前廊的鐵柱以半球型的乳丁裝飾。站房屋簷下方對稱排列兩種長型拱窗,拱窗上有超尺度之拱心石,並以幾何線條裝飾。昭和三年(1928年)3月25日於右側增建辦公室。昭和二十年(1945年)5月15日遭同盟國軍轟炸,辦公室部份被炸毀,1947年經臺灣省政府撥款整修,1948年初完工,包括右側延伸之辦公室、會議室,也增建左側列車車班站房等空間。在1968年建築增添的左翼時,並沒有以與右翼取得相同工法進行協調,造成視覺上的違和感。1966年為因應縱貫線與內灣線(1951通車)增加的貨運量與調車業務,更因臺灣肥料公司新竹廠擴建後之運輸需要,擴建貨運站,即今最右側之行李房。1969年6月完成啟用,客貨業務正式分開。

車站構造

扇形車庫:

  新竹車站扇形車庫位於今站內車庫位置,當時有15股車道,是鐵路局最後一個仍在整檢蒸汽機車的扇形車庫。當時蒸汽機車全數廢除後,因國防需要而保留部分機車用於牽引內灣線的貨列。扇形車庫後於改建時於1989~1992年間陸續拆除,僅留有轉車盤。

月台;  

  新竹車站站區內設有一座岸式月台與兩座島式月台。月台遮雨篷的骨架為鋼製,骨架與鑄鐵柱接頭處有浮雕圖案,鑄鐵柱下方也有乳丁裝飾。昔日在第二月台北端14車以後的位置,曾有一段縮減式的月台,用以停靠內灣線的列車,但在內灣線整修完工復駛後,該月台內的路軌被拆除,發車也改至第三月台。2016年1月1日起,於上午6點半至晚間9點50分開放地下道可連接到各個月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