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大愛作見證•為慈濟寫歷史

本區資料取自:心連萬蕊 慈濟影像三十年

 

 「慈悲喜捨」是慈濟的精神內涵,「佛法生活化,菩薩人間化」是上人度化人世的目標;慈濟秉持乎佛陀慈悲喜捨精神而開展出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文化四大志業,正是藉有形的志業來淨化無形的心靈空間,進而提昇社會的祥和美好。三十年來,慈濟人孜孜不倦的努力,已為人間預約一片清淨的樂土。

慈濟的文化旨在「求真、求善、求美」。在傳播媒體方面,從民國56年7月就已創刊的慈濟月刊,正是以報導好人好事、闡揚社會的光明面為宗旨,如今,包括定期刊物、書籍出版,乃至廣播、電視等,內容都圍繞著人間大愛、人性美善作闡發,沒有刻意的渲染和批評,為今日的文化傳播界開闢了一方淨土。

上人常言:「人多力量大」,人,是慈濟最豐富的資源。上人以宗教家教化社會人心的責任,從早期制定旗袍為委員的制服開始,就以「柔和忍辱」教導婦女,內能孝順翁姑、敬侍丈夫、教養兒女,扮演好主婦的角色;同時以慈濟志業工作的推展,為婦女開闢了一條參與社會事務的道路,使婦女在家庭重新定位。家齊而後社會能安,上人的理念,逐漸獲得男性的認同,在早期以女眾為主的慈濟團體,做先生的僅只於贊同但仍在門外徘徊瞻望,直到民國78年,由於護專創校開學的因緣,「慈誠隊」成立,他們多數是委員師姊的先生,夫妻同師同志同道又同行,這樣的慈濟家庭,毋寧是幸福美滿的。慈濟的精神充實每個人的性靈生活,從服務別人中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;企業家們投身慈濟的志業工作,既不是為了求救贖,而是讓徵逐名利的心得到歇息,進而將慈濟精神帶入他們的企業文化,用感恩的心對待員工。

由個體到群體,由家庭到社會,人心能夠清明淨化,社會也將跟著提昇。從早期上人在精舍辦理佛七,教導慈濟人行住坐臥的行儀開始,到近年來慈濟人深入鄉里、社區舉辦的茶會、演講等,對人心的啟迪與淨化均有著深遠的影響。慈濟三十年一以貫之秉持佛陀的精神,但為走入社會,以接引各個階層的群眾,外在形式更趨於活潑多樣化;無論與政府或民間社團合辦的公益活動,都獲得好評。尤其大家最頭痛的環保問題,從79年上人呼籲「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」之後,慈濟人無分老人小孩、地區不論國內海外、時間不計白天黑夜的在各個角落從事資源回收工作,也帶動一般民眾「知福、惜福、再造福」的觀念。近來,慈濟人為落實上人「社區志工」的呼籲,更積極的走入社區,俾能發揮守朢相助的精神,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美滿。

慈濟人圓融而不執著的思想,表現在喪葬禮俗上尤其明顯透徹;不燒紙錢、不看日子、不需鋪張排場,用虔誠的佛號聲莊嚴式場,使得葬喪儀式哀而不傷,充滿莊嚴的祝福。慈濟的清流,滌淨了人心的苦悶不安,正為社會帶來光明的希望。

TOP

 

©2003 D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【DP.COM 網頁設計工作坊】 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禁止任意轉載

本站瀏覽最佳狀態為 800*600 HiColor 螢幕解析度 With IE 6.0 以上版本之瀏覽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