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城隍廟公爺殿也稱做為三川殿,平面為典型的連續式山牆三殿式廟宇,應是閩南悠久傳統之形式,台南祀典武廟也屬於此型。連續的山牆高低起伏成為其造型上的的最大特色。同樣,法蓮寺也屬於同類型的兩殿式,前後殿皆採等寬之三開間。比較罕見的則是南畔的護室,雖自成格局,有自己獨立的門樓與內院,但又呈現護室之態,附屬於法蓮寺,闢門廊與法蓮寺正殿相連。 城隍廟三川殿面寬三間,進深亦得三間,前後用四柱。前後留步口廊,前「點金柱」與門扇結合,成為「封柱」。這種排柱法屬於較精簡之做法。他的屋頂為牌樓式的「重簷」,明間略高於左右次間,使正面簷口線中高旁低,頗富於變化。 泉州惠安一代常見此形式,具目前實例,清初所建台南祀典武廟仍作「單簷」,光緒年間所見彰化元清觀為牌樓式升簷之較早實例,王益順早期作品惠安青山宮亦屬升簷式,或可推斷此種形式盛行於光緒與民初。升起明間,那麼左右次間的桁木自然要降下插入柱身,惜被藻井及平闇所遮蔽,未得一見。 城 隍廟三川殿之大木結構最主要特色為八角藻井(蜘蛛結網)與平闇天花,為王益順在台灣繼1919艋舺龍山寺之後的傑作,與龍山寺前殿木構手法相近。唯一不同的是城隍廟前後步口皆用平闇,龍山寺後步口用「捲棚」。 台灣一般寺廟古建築多用偷心造插栱 ,但城隍廟三川殿出現許多的「計心造」斗栱,斗栱縱橫交織,蔚為大觀,此亦屬其大木結構之重要特色。

木雕
  整座建築之精華所在 三 川門為主要出入空間,形式位置重要,因此裝飾繁複,是匠師發揮精湛技藝之重點所在。
   自古以來,中國的傳統建築,木雕部份,即為整座建築之精華所在。 木雕台灣俗稱「刺花」,屬小木作。新竹城隍廟於日治大正年間修建時,參與的匠師多聘自唐山(大陸),尤其木雕師傅,因直接或間接承襲了閩南(福建南方)優良的特殊傳統技藝,故城隍木雕作品,亦成為整座廟宇的主要特色,其木雕裝飾藝術水準之高,在全台廟宇中名列前茅。 材料大多是遠自大陸福州進口的杉木(福杉)、樟木、檜木等,其中雕花材以樟木為主,因樟木質地細密,且木材本身又具防腐作用,故被視為是雕刻的上好材料。

木雕作品技法的表現
城隍廟整座廟宇的木雕作品,依技法的表現,可分為以下數種:
圓雕(立體雕)、透雕(半立體)、浮雕(不鏤空)及線雕(陰刻)四種。 斗栱 在三川屋頂桁條下,「栱」有做成如意或葫蘆等造型,「斗」則有圓形、六角形、菱花形等,層層疊疊架構出華麗又壯觀的網目斗栱,極具裝飾性。

吊筒
  亦稱「垂花」,此廟有刻成六面體造型燈籠狀之吊筒,且每面均雕飾人物,其周遭的流蘇,迎風時尚會款款輕擺,作工精緻已極。
  另有刻成蓮花倒墜形,「蓮」是佛、菩薩座下物,代表清靜、高潔之意;此外,「蓮」也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,深受國人的喜愛。而於網目斗栱之下,出現眾多約十六組的小倒墜及吊籃,此亦為其特色。

托木
  有稱:「插角」或「雀替」,在三川出現頻繁,內容多做文武百官人物,或武將騎馬對打,扮像與配飾(兵器、坐騎、旗號)均栩栩如生,題材多取自三國演義故事為其特色。

豎材
  位於垂花外緣之木雕,此處明間內兩側的豎材非常特別,不僅雕飾巨大,且題材豐富。
  分為三段,上段為武將單手持旗幟,旗上書「祈求平安」四字,人物左右相對視,面露微笑,衣飾、袍袖、飄帶曲線轉折流暢;下段雕鑿城外數位武將激戰方熾。
龍邊中段則雕三國故事中的「空城計」,孔明氣定神閒坐城上彈琴,旁童子執佛陪侍,另童子手持香爐餘煙嫋嫋,一片祥和之氣;虎邊中段為「薛丁山征西」故事中的「樊梨花大破白虎關」故事,樊梨花神勇對亂,一幅女中豪傑。簷口下垂花之豎材,造型特殊,是高約一尺二的菊花和牡丹,盛開的花朵,花瓣片片可數,雕刻技術超群絕倫,此種大手筆製作難度頗高,菊花代表高潔,牡丹代表富貴,均寓意於吉祥,此為少見的碩大豎材雕飾。 樑楣 三川立面門上樑枋施以剔底淺雕手法的,較為少見。此處明間雕蟠龍翻於水中,旁配八隻小魚,每隻魚造型均異,有的魚頭已轉變為張頭或鰲魚狀,有的還似魚般,寓喻龍生九子、鯉躍龍門、望子成龍等;另有螭虎團隊,內飾博古圖架;還有雙鳳牡丹隱喻富貴吉祥,雙鳳獻瑞、有鳳來儀;以及牡丹和兩隻白頭翁的「白頭富貴」;並有水族動物的螃蟹、蝦引喻「二甲傳臚」;梅花鹿與長春花喻「梅祿同春」...等,題材非常豐富。

斗座
  為承重材,此處斗座尺寸雖小,數量卻多,均已成對出現,題材繁複多樣,有代表「祥瑞」的獅形座,因古時「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」合稱三公,而「師」與「獅」同音,故又隱喻著「高官顯爵」之意。還有代表「吉祥」、「萬象」的象形座,與代表「傲霜不屈」的菊花、「美艷富貴」的牡丹、「出淤泥而不染」的蓮花…等花草座。


  是水平而彎曲的木材,頂端承斗,轉受屋頂的重量。此處多以如意形栱及關刀栱為主,但雙龍柱柱頭上的栱卻是非常特殊,龍邊為一穿胡服力士,雙手舉盤,盤上置果,回首向中間凝視,線條優美流暢。
虎邊亦是一位雙手舉盤之童子,盤上置有代表多福、多壽、多子的石榴、壽桃等,童子背上長雙翅,造型有趣,顯受西洋天使文化影響所及。

員光
  位於步口通梁下的雕花材,也稱「隨通」,面積較狹小,此處左雕「三國演義」歷史故事中的「英雄奪錦」,右雕「封神演義」神話傳說中的「金雞嶺」,雕工精巧細緻、巨細靡遺、觀之宛如置身於戲台之下。步口對看牆上之員光題材為「博古圖架」,上雕各種吉祥、祈福、佑安的象徵器物,及花鳥、走獸、人物…等,如代表長壽的八仙人物—李鐵拐、何仙姑…等,肚大能容的彌勒佛、香煙綿延的香爐、光明永照的燭台、吉祥長春的瓜果花朵,甚至連新款流行的西洋掛鐘及吊錶應有盡有,內容豐富多采,熱鬧非凡。

托木
  亦稱「雀替」,此處多刻成飛鳳造型,「鳳」是百鳥之王,四靈(龍、鳳、麒麟、龜) 之一,為能撥亂反正的「靈鳥」,雄名「鳳」,雌名「凰」,「有鳳來儀」象徵天下太平。另有托木以花鳥為題材,如含苞待放、迎風搖曳的蓮花,與回眸相望的鷺鷥鳥,畫面傳神生動,隱喻「一路連科」或「連連登科」。或者展翅飛翔的鳳凰,搭配盛開的牡丹花,引喻「富貴祥和」、「富貴呈祥」。或月季花與白頭翁,寓意「長春白頭」,以示對幸福和諧家庭生活之期望。

斗座
  此處之木雕作品,因是對場競爭之下之力作,故形式變化各異,斗座出現繁多,其中瑞獸座有喻意「馬到成功」的快馬奔騰;有「福祿」之意的鹿,據傳鹿能活千歲,故也有「長壽」之徵。另有吉祥花草有:於春天盛開常被喻為「青春美麗」、「美滿」的桃花;天寒地凍的風雪中愈見其開花的梅,其瓊姿玉骨的風貌,常被視為是群芳之首,故也取其「奪魁群芳」、「獨占鰲頭」之意;菊花又稱「長壽花」,具有延年益壽之象徵,此外,菊也被喻做高潔之隱者。 還有水族類的螃蟹,因其有甲,所以含有「登科」之意,象徵「金榜題名」,此處螃蟹造型,將兩隻大鰲,一隻雕成鉗握筆與墨,一隻則是金錠與環,甚是有趣。另有源於「劉海戲金蟾」的三腳蟾蜍,傳說蟾蜍能帶給人們好運及富貴、華宇,故也是匠師喜做的主題。 另有仙人飛天、力士舉物等造型,此飛天人形座位於蟾蜍之上,立一穿西服戴呢帽長雙翅的西洋人;另一組為穿漢服笑容可掬、稚氣十足,但也長雙翅的童子,「飛天」為佛國上空歌舞散花之神,故象徵著美好安詳的極樂世界。力士座位於螃蟹座上,力士雙手上,托住一盛滿瓜果的盤子,饒富趣味,充分表現了「力」的美感。

石獅
  位於中門,與港邊門兩側的門枕石一樣,以功能論是鞏固門框的一組構件,但是在傳統建築中他卻有更深一層守護門戶、趨吉避凶的意義,石獅以完整的體態呈現,屬圓雕作品,所以最能展現石匠的功力。 城 隍廟的一對石獅藝術價值很高,為大陸青斗石所雕,這是一種質地緊密均勻的玄武岩,色澤呈墨綠,觸感細膩。 石 獅蹲坐於白石的的台座上,幼獅雙爪護著小師為雌,左獅戲球為雄,兩獅身軀向內扭轉,揚首相向,匠師的技巧高明,在關節、腳爪、腹部及背鬃處,已具稜線的雕刻法表現出筋肉畢現之感,就連綵帶也是有稜有角,也為其特色。

壁堵
  不論是左右對看堵或是正面牆堵,三川殿都以石材分堵裝飾,而且運用青石、白石交替搭配,青石多出現在頂堵、腰堵及櫃台腳等帶狀構件或身堵心,白石(花崗岩)則出現在較大面積的裙堵及身堵邊框,自成嚴謹的系統,在視覺上青白相間也相當搶眼。

  左右門兩側的石堵帶門框,以高約三百五十公分的整片花崗石雕成,氣勢逼人,可見當時運送及施工的艱難。另外,壁堵雕刻多樣豐富,常見的幾種枝法,在這裡都可以看的到。 對 看牆頂堵雕軟摺的書卷,兩側各以一童子作伸展書卷樣,非常有趣,左右書 「聰明」 與 「正直」 ,直接道出了城隍爺的性格及人們的期望。人物題材的大量運用是三川殿石雕的一大特色,如頂堵、水車堵、石窗、門斗印等,在這些面積不大的空間裏面,放進各種文武戲齣,人物與場景具全,有的人物大小不到十公分,依然有細緻的表現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