蓪草的種植

 

蓪草(Tetrapanax papyrifer),又名通脫木,是台灣原生種為特有種

常綠灌木,五加科蓪草屬內的單屬種植物。


蓪草莖幹裡的海綿狀髓心可刨出雪白細滑的薄片,

作為食用中藥材、亦可刨製成天然紙材,稱為蓪草紙,浸濕後延展性極佳,

常做成手工藝製品、製花,替代保麗龍或 軟木,保溼效果良好。

新竹以北出產品質最好,成為新竹地區獨特產業,由山區原住民栽種,

採割後運往平地加工,做成蓪草紙。

移植後的蓪草苗並不需要特別的照料,期間僅須從事除草的工作。

不過,以種子繁衍容易造成蓪草苗品質的改變,因此普遍還是以根苗分株的方法較能維持蓪草品質的一致。

蓪草採收的時間從11月到隔年4月都可以,其中又以11月到隔年1月中旬最為適宜。

為了維持蓪草品質水準,通常在蓪草採收完第一次後,必須隔年才能再採收,直到地7年才進行最後一次的採收。

超過7年以上的蓪草則因顏色轉為淡黃,品質粗糙,已不適合做紙張了。

然而,這樣的時間間隔並非一成不變,若遇有品質較佳的蓪草,亦可在移植後兩年採收,

甚至每年採收。隨著蓪草採收量逐年的減少,通常採收至第7年時,蓪草栽植區幾乎已呈現荒廢狀態,

這時又得重新移植蓪草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