蓪草的演變

 

蓪草紙花工藝從秦始皇令三妃九嬪插五色蓪草蘇朵子開始,至今已超過2000年,因其觸感柔順容易染色及定型曾被譽為最佳的造花材料。

自清代與日治時期起,盛產蓪草的新竹地區是發展蓪草紙業的重鎮,當時在政府的推廣下有計畫性地種植蓪草,在當時蓪草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,

據記載百年前新竹市大約每八戶就有一戶從事蓪草相關工作。

隨著塑膠花的誕生,蓪草紙業與手工花也跟著沒落了,人們對蓪草的需求日益滑落,一大片的蓪草林也全部不見,

現只有在野外偶爾才可以看到單一生長的蓪草樹,已被大多數人遺忘,已近失傳,為保存及發揚此文化資材。

現在的人對於蓪草的印象僅存於「很像保麗龍」,或是將五顏六色的蓪草心當作美勞材料。


近年來隨著各國對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及環保永續意識的興起,屬傳統工藝又天然無毒的蓪草產業更顯獨特珍貴。

為傳承先人智慧,特以此展將新竹特有文化資產重新呈現,期望能共同激發創意精彩重生。

 

島內交易的肇始

 

台灣的蓪草在18世紀時,用蓪草製成畫而外銷,使世界各地都知道這種畫。


蓪草指的加工與應用大部分都是透過間接耳聞的方式所得知的。


直到日治時代,因日本鼓勵外銷政策,使台灣的蓪走逐漸走向高度商業化的階段,台灣蓪草的加工廠從傳統家庭工廠轉換成現在社會組織,

消費市場也從被動式需求轉換成計畫性的行銷推展,使台灣的蓪草在日治時代期間達到了巔峰。


除了日本人鍾愛於蓪草製品以外,通草只花製品已無纖維紙張為號召,在巴黎舉辦的世界手藝展覽會中,獲得歐美各國好評。


蓪草製品除了輸往日本各地區以外,也銷至中國,甚至是香港、英、法、美、德、義、比利時、荷蘭、爪哇等國及其主要城市。

然而這樣輝煌的紀錄卻塵封在文獻資料及報紙中。


目前臺灣從事蓪草紙製造的業者,只剩下在新竹的一家公司。


蓪草的栽種,從過去大量的人工栽培,也只剩下苗栗南庄、新竹五峰鄉為觀光目的而進行的少量種植。

 

因此,現在的大眾幾乎都不知蓪草是何物,更別說蓪草相關的用途和其曾在臺灣產業史的歷史地位了。


近年來,隨著各國對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興起,屬於傳統工藝範疇的蓪草產業也逐漸興起。

作為一項區域的產業,蓪草具備獨特、不能被完全取代的價值。尤其在民國80年代以後,本土意識的抬頭,

使得地方文史與價值再度受到肯定,蓪草逐漸被重新喚起記憶,在作為地方產業、地方風貌的展現上,有了其新的定位。

也因此,身為臺灣本地的研究者更應深入去了解、尊重其存在的價值。